火把节由来(3)
火把节由来(3)导读:
郭翠潇:请问巴莫老师,火把节用彝语怎么说?意思是什么? 巴莫曲布嫫: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
郭翠潇:请问巴莫老师,火把节用彝语怎么说?意思是什么? 巴莫曲布嫫: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
就曾说过,立春要打春牛,或插上竹枝、万年青以迎春。旧历新年时要放鞭炮,踢毯子,贴春联,亲友贺年,插柳枝、柏枝于门首。元宵节则放烟火,舞龙灯,猜谜语。清明出门踏青,插柳条。七夕用瓜果祀牛郎织女,姑娘们忙着在月下穿针或偷听牛女的情话。中元在水里放荷灯。中秋供奉嫦娥和兔儿爷。重九登高,放纸鸯(南方),插茱萸。他还指出,“这些传统节日的活动,从其起源说,大都跟原始宗教和法术有关,是人类智力还不发达时期,为满足生活愿望的行动表现。”只是火把节发展到今天,其宗教性的仪式功能也渐渐淡化,而民间“狂欢化”的民俗精神得到了更多的张扬,节日的喜庆氛围与民俗游艺色彩也得到了强化。
汉族民间节日也走过同样的道路,正如钟敬文先生说,现在清明放风筝(南方),谁再想到“放晦气”的古代法术呢?端阳划龙船,谁还理会到那驱逐瘟疫的固有意义呢?中秋节儿童们玩兔儿爷这种土偶,哪里还会想到供奉月里的神仙的事呢?
郭翠潇:也就是说,彝族火把节的原生形态与宗教仪式有关,后来发展为民间节日了。那您认为汉族民间节日与彝族民间节日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的发展走向吗?
巴莫曲布嫫:诚然,根据天文历法知识来划定一年中的时序节令,将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纳入自然规律之中,是逐步形成不同的岁时民俗的一种文化传承。从民俗角度来看,以天象的变化指导农事生产和生活,是汉族农耕社会的一大特点。一般说来,中国汉族最古老的节日当是农事节日,即大多年中行事与一年分为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相关。而历史上频繁迁徙后来又定居于山地的彝族社会,其最古老的节日如十月年和火把节的产生却与农事节气没有直接的关联,而与山地社会的宗教仪式──祭祖祈福与占岁祈年交相同步而发展、沿传下来。换言之,彝区的年中行事随着季节、时序、气候、物候的变换在民间自然形成了长期沿传的宗教仪式活动,其仪式化的岁时习俗也就附着上了浓厚的本土宗教氛围。直到今天,根据季节的转换,定期举行宗教仪式活动,依然是凉山义诺彝区年中行事的主要特征。
火把节由来(3),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
- 相关文章列表:彝族 火把节 节日 民俗 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