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风俗习惯网 >> 中秋风俗 >>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

时间: 2013年08月19日 来源:中秋风俗 作者: 中秋节 浏览次数: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导读:
中秋的诗词很多, 但是苏轼的肯定是最杰出的.东坡喜酒和李白一样. 李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则醉后有佳作!此词是怀念他弟弟苏辙(子由)而作.虽然当时被流放,生活艰辛.但词中流露出来的乐观和豁达精神值得敬佩!可是在这中秋之夜,想起多年未见的弟弟,不禁思绪万千...大醉后作词以寄托思念之情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

【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

上一篇:中秋的中国含义 下一 篇:中秋特点习俗

相关文章列表:中秋 中秋节
·中秋节的由来 
·月亮中的兔子 
·中秋节的传说:玄宗漫游 
·中秋节的传说:嫦娥奔月 
·中秋的意义 
·中秋节来历 
·各地中秋习俗特色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 
·中秋特点习俗 
·中秋的中国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