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风俗习惯网 >> 地区风俗 >> 云贵高原上的“古城堡”(4)

云贵高原上的“古城堡”(4)

时间: 2013年03月19日 来源:地区风俗 作者: 地区风俗 浏览次数:

云贵高原上的“古城堡”(4)导读:
位于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的隆里村,又被称为隆里所城。这里原是古代军事城堡,现在,城墙虽已不甚完整,但城中的居民多是明朝初年屯军的后裔,古风犹存。   据《龙标志略》载:明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朱元璋第

、丑部、服装、道具各司其职。他告诉我们:“那时候我才读小学二年级,可也是上了名册的。城里有爱好的人都能参加,可正式入册却要经过严格的考试。”

  姚文升是出了名的老戏迷,说到兴头上,他半眯着双眼,摇摆着脑袋,来了段《薛刚反唐》。姚这一唱,几个人兴起。掌管服装道具的王世新冒了句:“戏班的道具都还在呢。”我们趁势提出:来台正式演出。几个人都推说没有京胡,不愿起身。最后,还是杨枝坤说了句话:“唱,唱一出给他们听。”

  戏开锣前,几个人还是为那把京胡起了纠纷,没有京胡不能唱戏,我们再三劝说请诸位做个样子。唱旦角的王德茂已经是满头花白,硬被胡炳祥按着刮了胡子。杨枝坤唱了段《宋江起解》,王德茂唱的是最拿手的《穆桂英挂帅》,姚文升却不愿在台下着装,坚持清唱了段《三气周瑜》。舞台设在王德茂家的堂屋,观众只有临时请来的几个行人,可几位老演员的打做架式却分毫不差。

  在龙标遗老江富远家中做客时,他拿出本家传的老汉戏剧本,据他推测大约是明朝时的唱本,这使我们对汉戏流入隆里的年代又产生一丝疑问。“龙标遗老”:风范依旧

  城中的“遗老”是旧时龙标书院的弟子们,他们最近进行了一场非凡的审稿会,参加者除了遗老成员,还请了村支书胡炳坤、隆里乡的书记及乡长列席。审稿会的起因是贵州省与挪威国在隆里所城合建一座生态博物馆,而遗老们预备合力修一部《隆里新志》,可结果成了“遗老”陈殿元与江富远的一次大比拼。

  提到“龙标遗老”,当然要从龙标书院说起。唐天宝7年(公元748年),“七绝圣手”王昌龄因一首赋开罪朝廷,被贬至隆里任龙标尉,王昌龄传教授学,变革民风,在当地颇有德行。据记载,当地先后有8人中举,其中1人中武举,2人考中进士,至于任知府、知县的达50余人,这在当时被视为蛮夷之地的贵州山区也算是人才辈出。

  书院如今已改建成隆里小学。当年最后的一批学生也大多是六七十岁高龄的老人,可“遗老”们仍保持着旧时的习惯,清明节一定要去“王昌龄墓”挂清,不定期地举办“遗老会”,为城里的大事小事出出主意,负责张罗传统的文娱活动。

  遗老会是外人这么叫,遗老陈殿元说,“其实应该是‘红仪会’。在董公祠原来立着一块‘红仪会碑’,龙标书院的学生毕业后,要向‘红仪会’交纳会费。清朝时,每人交三两三银子,民国时,每人交三块三的大洋。这些费用一部分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一部分是补助书院日常开支,支付祭奠及挂清所需费用,直到民

云贵高原上的“古城堡”(4),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

上一篇:沈阳故宫四谜团:满清龙脉何在? 下一 篇:尘封600年:横空出世的民间故事第一村

相关文章列表:云贵高原 古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