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风俗习惯网 >> 地区风俗 >> 往事回眸:老前门的流年(2)

往事回眸:老前门的流年(2)

时间: 2013年03月19日 来源:地区风俗 作者: 地区风俗 浏览次数:

往事回眸:老前门的流年(2)导读:
站在前门里头往外看,看到的是历史的流变;站在前门外朝里端详,看到的是商人的更替。   8月7日,北京前门大街的“铛铛车”又把人们拉回往日的时光。   上溯600年,前门大街最初介入市民生活还是在明朝嘉靖年间。

生意。直至清乾隆年间,一个偶然的机会,后人马庆瑞偶然进了礼部做供桌,他暗中观察御膳房师傅如何做酱羊肉,遂也如法炮制。没想却广受好评,马庆瑞遂买下户部街上一间店面,取名“月盛斋马家老铺”。

  月盛斋到了二代当家的时候,马庆瑞的儿子马永祥将本家的一些香药加入到酱羊肉里,一是增加了香味,二是增加了营养价值。自此,月盛斋名满京城,当时的主要客户还是上层的达官贵人,一般老百姓买不起。

  到了光绪年间,月盛斋达到了事业的顶峰,据说慈禧最爱吃酱羊肉,每晚夜宵都要吃一小盘,故特赐了腰牌,可以让马家把肉直接送进宫内。每当慈禧游昆明湖时,后面常拴两小船,一条是御膳房,一条是马家老铺。因朝廷是马家最大客户,故此月盛斋虽然不是官家,但比官家还要硬。身在户部街,没人敢惹。

  当年发达的同仁堂也是如此。宁波“铃医”出身的乐家,明永乐年间来京,清朝时后人乐尊育在太医院做了个小官。儿子乐梧岗想走仕途不成,只好子承父业,在前门外大栅栏开了同仁堂药铺。

  同仁堂前店后作坊,自产自销药,经过几十年的苦心钻营,已初具规模。到了雍正年间,同仁堂翻身成了宫里御药房的供给商。皇室同意他们预领官银并屡次特许同仁堂增调药价,自道光十七年以后更恩准按市价核算。慈禧当政后,认为同仁堂的药好,曾令代制宫内服用的成药,同仁堂因此有机会获得更多宫廷秘方。

  由此起势,同仁堂不但在增调药价上盈利,更以天下药业第一大买主的身份操纵药业市场,垄断持续200余年。

  同仁堂有了乾隆这个靠山,社会声望和身价都倍涨,老百姓认为它是给皇上做药的,都认这个牌子。后来清朝覆灭,还欠了同仁堂一堆债务。

  像这样因为皇族青睐而镀金的老字号还有好几家,如“都一处”,据说乾隆微服私访时吃过他家烧卖大赞而出名,所以一个卖烧卖的小馆也能屹立不倒一百多年。还有“一条龙羊肉馆”,光绪皇帝在此用过一次餐,从此馆子就火了。

  前门商人也分三六九等,第一等是官商,如“内联升”,专门给宫里大臣做官靴;第二等就是这些“皇商”,声名远播,日进斗金;第三等就是五花八门的服务业,更市井,很多开在胡同里,或是走街叫卖,登不了大雅之堂。

  无论是哪一等买卖,前门在清朝乾隆年间商业达到了顶峰。

前门变奏

  对于老前门人来说,从民国到现如今,前门自此成了不安静的地方。

  1900年的庚子之变是前门衰败的一个开始,义和团一把大火烧了专卖洋药的老德记药房,火势蔓延

往事回眸:老前门的流年(2),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

上一篇:佛山民间隐语 下一 篇:巴蜀是茶叶文化的摇篮

相关文章列表:老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