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风俗习惯网 >> 风俗习惯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之“立秋”养生篇
大暑之后,时序到了立秋。秋是肃杀的季节,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这时太阳黄经为135 度。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热逐渐下降。有
更新时间: 2013-05-30   作者: 二十四节气   阅读: 36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之“大暑”养生篇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大暑
更新时间: 2013-05-30   作者: 二十四节气   阅读: 45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之“小暑”养生篇
七月七日小暑天。“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点,故名也”。太阳黄经为105度。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时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后,到处绿树浓阴,很多地区的平均气温已接近30度,
更新时间: 2013-05-30   作者: 二十四节气   阅读: 132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之“夏至”养生篇
6 月21日-22日为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更新时间: 2013-05-30   作者: 二十四节气   阅读: 74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之“芒种”养生篇
芒种,6月5-7日,太阳黄经为75度。农历书记载:“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就是说,芒种节气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芒种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
更新时间: 2013-05-30   作者: 二十四节气   阅读: 330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之“小满”养生篇
“ 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这是说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太阳黄经为60度。它是一个表示物候变化的
更新时间: 2013-05-30   作者: 二十四节气   阅读: 53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之“立夏”养生篇
5 月5-7日是农历的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
更新时间: 2013-05-30   作者: 二十四节气   阅读: 44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之“谷雨”养生篇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5度。公历每年的四月二十日前后为谷雨节气。谷雨,有“雨水生百谷”的意思,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
更新时间: 2013-05-30   作者: 二十四节气   阅读: 86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之“清明”养生篇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农历书曰:“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清明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度,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已升到12度以上,此时正是桃花初绽,杨柳泛青,凋
更新时间: 2013-05-30   作者: 二十四节气   阅读: 71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之“春分”养生篇
3月20-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这时太阳黄经为0度,太阳的位置在赤道上方。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
更新时间: 2013-05-30   作者: 二十四节气   阅读: 46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之““惊蛰”养生篇
惊蛰,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农历书中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所谓斗即斗纲,也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勺三颗星。它们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
更新时间: 2013-05-30   作者: 二十四节气   阅读: 68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之“雨水”养生篇
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雨水,“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不仅表示降雨的开始,也表明雨量开始增多。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雪花纷飞,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失
更新时间: 2013-05-30   作者: 二十四节气   阅读: 35
惠安小岞风光
惠安小岞风光……
惠安小岞镇渔村印象
  因此地多小山头及岬角,当地把地形低的山峰……
惠安女作品
惠安女其实就是对惠东一带包着头巾的成年女子的一种泛……
小岞:成立惠安女创作基地
     本报讯(通讯员吴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