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风俗习惯网 >> 壮族的风俗习惯 >> 壮族的民族风情(2)

壮族的民族风情(2)

时间: 2013年12月20日 来源:互联网 作者: 壮族概况 浏览次数:

壮族的民族风情(2)导读:
壮民族在特定的地域生活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在长期共同的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通过社会约定俗成仪规。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历史积淀。这些民情风俗,是民族的悠久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特征的

为通今博古,而为一蠢然如猪之顽民”(近人刘锡藩《岭表纪蛮》),故此,历来节期群体会唱的“歌圩”盛行,社交以歌代言,男女依歌择配的风习延续至今。歌化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壮民族的文化心理特性和乐现向上的民族品格。

  (4)社会开化,旧习渐变

  壮族具有开放性的品格,其社会亦是非封闭性的,自秦汉以来,就与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广泛杂居,密切交往,互相通婚,包括风俗在内的民族文化亦相互吸收融合、变化、发展。例如:壮族的“招郎上门”(即入赘)婚俗,对“重男轻女”和“随夫从一”的封建观念及其婚制,有一定的反抗意义,而壮族与汉族的普遍通婚,更有利于吸收先进文化技术并在“互化”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同时,壮族的“不落夫家”故俗亦逐步得到改变。再如,汉族的春节等不少岁时习俗早已成为壮族共度的节庆,亦赋予其民族的形式和内容,春节在舞龙舞狮的同时,还有“打砻”(扁担舞)、唱山歌等传统欢庆活功.源于醮会求嗣的“抢花炮”俗仪,现已变成壮族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源远流长的壮族三月歌会“浪花歌”即“歌圩”活动,如今已发展成为壮族地区各民族共同欢度的“三月三”歌节盛会。

  壮族风俗作为一种民间传承文化现象,它的产生、演变和发展,是由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产水平所决定和社会生活结构所制约的。随着时代的前进,那些古俗陋习已逐渐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原始信仰意识以及某些理规遗风在边远地区仍有残存。由于各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加之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差异,壮族社会风尚呈现新旧交替、纷繁多姿的现象。

 


壮族的民族风情(2),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

上一篇:广西壮族的民间风俗婚俗 下一 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列表:习俗
·清明节风俗 
·愚人节的起源 
·愚人节的来历 
·惠安妇女长住娘家习俗 
·连横先生笔下的闽台同 
·韩国中秋节习俗 
·端午节短信 
·越南中秋节习俗 
·端午祝福短息 
·日本中秋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