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风俗习惯网 >> 壮族的风俗习惯 >> 壮族的民族风情

壮族的民族风情

时间: 2013年12月20日 来源:互联网 作者: 壮族概况 浏览次数:

壮族的民族风情导读:
壮民族在特定的地域生活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在长期共同的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通过社会约定俗成仪规。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历史积淀。这些民情风俗,是民族的悠久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特征的

壮民族在特定的地域生活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在长期共同的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通过社会约定俗成仪规。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历史积淀。这些民情风俗,是民族的悠久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特征的一个构成基本要素,成为连结这一人们共同体的一种纽带。壮民族风俗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壮民族是以稻作著称的农耕民族,岁时节庆活动大多是随着生产季节和农作节奏来开展的。如迎春牛对歌、开耕节、牛魂节(脱轭节、敬牛节)、拜秧节、谷魂节(尝新节)、糍粑节,古时还以收割庆丰收作为迎新岁节日,即所谓“壮年”。这些围绕着各个重要生活环节活动的仪俗,尽管表现为原始祭祀性的形式,但带有生产动员和期望丰稔的含义,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对调节劳动生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祟尚互助,团结协作

  由于稻作生产季节性强,在生产力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农作过程有赖于群体力量。“凡耕获,皆通力合作,有古风”(《镇安府志》),“有无相资,一无所吝”(《赤雅》)。一家有事百家帮,一人有难众人当,这是壮族社会的传统习尚。不少地方在进行重要的生产生活活动时,往往以各种民间的互助组织形式出现,如“轮牧”、“陪工”,以及“婚姻会”、“长生会”、“建新会”、“水利会”、“筑路会”等等。通过这些风俗媒介,发挥团结互助的精神,抵御各种困难,求得共同的生存发展,增强了民族内部的凝聚力。

  (3)生活歌化,乐观向上

  壮民族自古素以能歌善唱著称,南朝粱代吴运《晏城(郡治在今广西宾阳境)志》就有“乡落唱和成风”的记载。明代邝露《赤雅》称:“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人们以唱歌活动作为节庆和社交的重要礼仪,并把习歌善唱视为聪明才智的一种标志,且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迫求。“壮乡无论男女,皆以唱歌为其人生观一之切要问题。人面不能唱歌,在社会上即孤寂寡欢,即缺乏恋爱求偶之可能性,即不能号


壮族的民族风情,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

上一篇:广西壮族的民间风俗婚俗 下一 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列表:习俗
·描写清明节的诗歌10首 
·清明节诗歌 
·漳台习俗-丧葬礼俗 
·闽南日食民俗 
·新疆服饰 
·新疆民族风俗习惯 
·民俗文化之“接春” 
·佤族结婚有哪些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新年·200 
·苗族四月八亚努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