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半岛渐渐走失的惠安女……
惠女形象简描:惠安女常被人们戏称“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安女的头部被斗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一张脸——“封建”;而腰、腹部却暴露无遗——&ld
惠女形象简描:惠安女常被人们戏称“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安女的头部被斗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一张脸——“封建”;而腰、腹部却暴露无遗——“民主”。大筒裤的裤脚宽达0.4米——“浪费”;而上衣却短得连肚脐也遮不住——“节约”。
是的,头戴黄斗笠,脸披花头巾,身着蓝短衫,腰束银宽链,下穿宽黑裤,光脚立于海岸盼着归帆,终日操劳着的身影……这就是一个完整的艳丽婀娜、温柔贤惠的惠安女子了!
那么,这群女子为何会如此特别,如此出名呢?她们生活的地方为何有那么多奇特的风俗?是什么原因让她们变得如此勤劳勇敢,出类拔萃呢?又是什么原因让她们的世界慢慢地消失了?……
一 戏说惠女服饰 探寻文化根源
(一).惠安女传统服饰介绍:
惠安女素以吃苦耐劳而著称,但给人印象最深、名闻遐迩的是惠安女与众不同的服饰:黄头巾,蓝短衫,银裤链,大折裤,神秘迷人,被视为“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在当地有个通俗的说法就是“封建头(或民族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惠安女的衣服一般以蓝色的花布为原料。头一律饰自己绣花制作的漂亮头巾,而且扎的极严密,只露两眼,其面容是很少被人看到的。其上衣仅为一极短簿衫,也为蓝色绣花,大小仅及肚上、胸下、肚脐及肚皮则全部露在外面,自己美其名曰为“招财进宝”,现在也有部分惠安女将上衣大过肚子至腰,当人们问及为何不“招财进宝”了,她们则会高兴的告诉你:“现在是‘财不外露’了”。惠安女的裤子之肥大,可能是世界之最了,完全可以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裤脚可达二尺左右,用料绝不会少于一丈布。惠安女均束腰带,分别为粗重的布腰带或银腰带。前者为未婚者所束,最重的达10多斤。而束银腰带者则为已婚惠安女。惠安女的腰带是不可以随便换的。无论有意无意,摸了佩有布腰带的惠安女,如果她相中了你,她是必须要嫁给你的。而摸到饰银腰带的惠安女,你就要倒霉了,因为束银腰带表示她已名花有主了,其丈夫是不会饶过你的。
惠安女上身穿的“节约衫”极富装饰性:胸围、袖管收缩紧贴着胸部和手臂,充分衬托出妇女身上的曲线;衣袖长仅至小臂的一半,袖口滚接二环节,一环为黄或金黄色,一环花布,袖口为十二厘米左右;衣长仅至脐位,衣沿是大幅度的椭圆形,向外弯展至袖拢,使腰间五彩塑料丝裤带和银裤链显耀示人,又可避免劳动时弄脏衣沿衣袖。布色在冬春季多蓝、黑色,夏季多苹果绿、白地柳条线或两色套装。妇女婚装则用全套黑色丝绸衣服。惠安女下身穿的裤子,凡四、五十岁以上妇女多穿汉装“旷(宽)裤”,年轻妇女多穿裤管宽大的西装裤,用黑色线布或尼龙布制成。腰部扎有红、蓝色塑料裤带,已婚者常加上银裤链,宽度由一股至八股不等,以多股为佳。裤式腰围小、臀围大,裤筒仅为三十厘米,既美观又便于劳动。此外,年长的惠安女还有在门牙两侧各镶一颗金牙做装饰的习俗,现已不再盛行。
惠安女的发式和头饰也是极其特别的。惠安女结婚或出门做客等庆贺场合,头饰突出一个“喜”字,讲究鲜艳、丰采。梳大髻,插上各式各样金银饰品,间以各种式样的绒花,打扮得犹如春意盎然的小花坛。同时用一条黑丝巾从髻边向后与衣沿等长,巾的两端再用黑帛接上,并以绿丝线缝制出各种花纹图案。平时居家,头饰则贯穿一个“简”字,追求简洁、实在,但绝不随随便便。她们往往插少许饰品和绒花,头顶套一块黑帛做面、里缝一层黑粗布拼凑的长方形罩,用三支竹子撑着,一半伸出前额,同时用黑帛做成羊角三角形竖于其上,尖端缝一道红色织带。住娘家(惠东妇女婚俗,婚后头3天住夫家,此后长住娘家,直至生孩子后才回夫家定居)或守寡时,恪守一个“淡”字。不梳髻,不插任何饰品,只把头髻尾部卷起,一半包黑头巾里、一半露在巾外、状似一束面线,俗称“褶职”。前者表示无拘束,后者强调守节。而老年妇女一般在脑后梳一发髻,近似长方形,然后套上发网,压平,左右各插一个别子,上方和中部各插一支梅花,再围上一条黑巾,用饰有珠花的别针别上。
惠安女,确切地说并不包括所有惠安妇女,而是专指生长在惠安东部沿海农村的妇女,人们习惯称她们为惠东女。惠安女特殊服饰,可分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净峰两个类型,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较大、厚、重,边沿稍有弯曲;后者斗笠较细、薄、轻、小。后者也蒙上头巾,但头巾上缀有红色小花蕾,中青年妇女多把双辫子折在头顶的两侧,包上头巾似有梭角的感觉。手上也提有黄色竹篮。在头顶前方还别着一至三把塑料梳子,未婚青年妇女头发还留有刘海。惠安女头戴的斗笠涂上黄漆,具有防日晒雨淋作用。花头巾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上缀绿或蓝色小花,或是绿或蓝底上缀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有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等作用。
(二).惠安女服饰的寻根:
每天生活在崇武的惠安女们都这样打扮自己,尽管她们也不太清楚这种服饰是谁传承下来的。很多游客因为她们奇特的服饰而把惠安女当作边陲海疆的少数民族,惠安的女人也视其为美,就保留了这种约定俗成的服装了。那么,这种服饰到底是哪个民族的呢?据一位学问渊博的学者考证,惠安女头上的蝴蝶型头饰物,类似古百越族的族徽或图腾。那惠安女和古代百越族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人们众说纷纭。人们说惠安女是古代百越族的后裔的根据主要是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在这个地区从1951之后的十几年间,发现了一些少量的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迹;而在惠安女生活的大山乍村的山上也曾发现一处所谓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些东西据考古分析,在两千多年前,在福建这里生活着古代百越族人,主要是闽越人。但也有人说惠安女的服饰的色彩与样式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服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并不像是沿承单个民族的服饰,而是多个民族服饰的复合体。例如:她们戴上斗笠,有点像黎族人和京族人。她们短小的上衣,特别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惠安女喜欢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从色彩上看,和云南水族的服装几乎是一样的。逢年过节妇女们都梳蝴蝶型的发式,而蝴蝶是古代百越族崇拜的图腾等。甚至还有人说,惠安女可能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族群,生活在某个海岛上,可能是因某次出航被台风带到崇武半岛回不去后,便定居下来,成为与泉州晋江一带汉族人们不同服饰的群体。但他们却也无法证实这种说法。
另外,专家们通过惠安女的服饰,考证了在这个偏僻的角落还保留着史前时期母系社会的痕迹:惠安女手臂上所戴的银镯和腰间佩带的银链,相传是母系社会解体时女人被男子所锁铐的象征。
(三).惠安女传统服饰的走失:
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惠东女穿起了茄克衫和束管裤,慢慢地时尚化了,35岁以下的惠安女已经几乎不穿传统服饰。有人甚至大胆预测,惠安女的服饰再过十年,或许将难得一见了。现在的惠女服饰也不像从前那么纯粹了,人们在网上、旅游区看到的大多是为迎合商业和旅游业发展而制作的,缺乏传统的蕴味和真实的感觉。惠安女们现在的服装正渐渐“汉化”着(与其他汉族人的服装几乎无异)——因为被时尚潮流席卷(现在的年轻人都偏爱牛仔),也因为惠安女越来越多地走出惠安。但不管是外出打工,还是外出求学的惠安女子,只要一出惠安便不怎么穿传统服装了。可能是因为所到的地方都是穿汉服的人,自己的装扮显得过于突出、异样,所以便不怎么穿。再者,现在的惠安女也无需做太多的重活,那套便于劳作的服饰便不怎么派得上用场,再后来甚至没穿了。
另外,惠安县内本身也有一些地方是不穿传统服装的,年轻一代的人因从小没穿传统服装,又没居住惠东半岛(典型惠女集中的地方),所以更没有穿惠女服装的习惯。当然,也有一些惠安女本来是穿传统衣服,后来被汉服吸引了便改穿汉装了。正是这些原因让惠女服饰渐渐地消失了,而惠女服饰的慢慢流失和“变味”,也是惠女文化慢慢走失的一个明显的表现。
二 令人瞠目的习俗 惠女难言的悲哀
惠安女,是大海的风浪孕育出来的花朵。色彩艳丽的服饰,富于传奇性的民俗风情,构成一道迷人的风景。她们头上那迎风飘拂的花头巾,犹如一面面追求节奏的旗帜。在闽南土地上,最引人瞩目、最富有浓郁民俗风情特色的,也许要算生活在惠东半岛的惠安女了。她们多数聚居在泉州市惠安县东部的净峰、小岞、大岞、崇武一带沿海地区。那里山青水秀,海阔天高,哺育了一个服饰浪漫、习俗奇特的女性群体。近代高僧弘一大师就曾赞美说那里“山石玲珑,世所罕见,民风古朴,犹存千年来之装饰,有如世外桃源”。
然而,这些并不是惠安和惠安女的全部。在这些美丽的外表下,还藏着无数惠安女的眼泪。是的,惠安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住着一群温柔美丽、勤劳贤惠的惠安女,但也有许多令人瞠目的民俗。——就是这样一些令人费解的民俗,带给那些善良的女人那么多的神秘和哀愁。
(一).惠安女有“不落夫家”的习俗。
即出嫁后仍回娘家居住,必须到生育子女后才能住进夫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惠安女有一个长住娘家的习俗,她们结婚三天以后就要回娘家长住,一年里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清明的时候,还有中元节,就是七月十五,还有冬至和农忙的时候回到丈夫家,另外就是生了孩子以后,长住到丈夫家。要不结完婚的惠安女是不允许公开和丈夫居住在一起的。其夫如想同妻子相会,必须是在夜间到妻子家去,天亮前必须返回自己的家里。
“不落夫家”这一习俗使得许多夫妇结婚多年没有孩子,有时还为那些偷腥者提供了方便。同时,这一习俗也是当地许多趣事发生的根源。例如,新婚的没有生育的妇女,常为了躲避陌生人和自己的丈夫就在出门时用黑纱布遮住脸,使得原本就少聚的夫妻更难认出彼此。因此他们常会闹出在集市争价、吵架的笑话,或有丈夫在妻子处买了首饰送给妻子的趣事。
惠安是个相当保守的地方,对妇女的要求也相当高。“不落夫家”的习俗让妇女不得不守“活寡”,而传宗接代和重男轻女等风俗则让惠安女更为苦不堪言——妇女若在出嫁前十个月怀下孩子会让大家笑话,说她挡不住诱惑;而她们若没有生育则不能返夫家,还会被公婆责怪。另外,妇若女没有为男方生育男孩,还要背起没有传宗接代的罪名等等。
(二).惠安有“娃娃亲”的习俗。
即孩子在刚出生或几岁大时就由人介绍,在父母的主张下定了亲事。特别是在净峰、小岞、大岞等地区特为盛行。当地父母甚至会以子女早被人“定”了为荣,并主张子女早婚。这也使当地形成不少有趣的说法,如“小孩结婚”、“过家家”式婚姻等。
另外,“娃娃亲”也让男女双方有在别人的戏说、撮合中更突显出人类原始的求偶之风,让男女双方在欲拒还迎的过程中更多地体验一种类恋爱的甜蜜。这也使得新娘新郎可以在结婚后慢慢找到恋爱的感觉。但也有很多婚姻是因父母包办,而夫妻却不和造成悲剧。而在惠安的传统中,与许多地方一样,妇女的改嫁都不会赢得好评的。
(三).惠安女结婚时有大群“姐妹伴”送嫁。
惠安女结婚也是惠安的一大特色民俗景观。光新娘与媒人身后那群浩浩荡荡的“姐妹伴”就足以让人惊叹了!而这群“姐妹伴”都是应村里的习俗,一家请一名年轻女子为要出嫁的女子“送嫁”,到夫家喝完喜酒后再回村的。她们一般都会提前让父母带着贺礼到新娘家,然后尽量抽空去送新娘,否则会给新娘不友善的感觉。而新娘有了这群友善的女子陪伴也就少了些新婚的紧张,她的婚礼也因此显得更为热闹、喜庆。
男方也会在结婚时请朋友一起来喝酒,到新婚之夜时,这群朋友还一起起哄、闹洞房等。
(四).男的“打捕”,女的“扎补”。
按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看来,男人应该是生产的主力。然而,在惠安,这似乎被颠倒了一样,妇女成了家乡生产建设的主力军。
在当地的方言中,男人音译“打捕”,女的音译“扎补”,这也极形象地表现了当地男女社会劳动的地位。也由于男人长期出海打渔,家乡的建设重担便落到那群美丽的女人身上,使她们渐渐成为一个坚强勇敢,勤劳善良的女性群体。自古巾帼不让须眉,这些看似柔弱的女子咬了咬牙,开公路、修水利、种田地、管盐场、拉板车、补渔网、敬公婆、教子女、盼归帆……慢慢地,她们成为崇武海边的风景,成为永远的神话。
但现在,这些奇特的风俗现象在惠安境内也渐渐少了。可能是因为有了现代文明之风的造访,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人权和妇女解放,这些有趣或不合理的风俗也渐渐被废弃了。随着惠安境内知识男女(受教育者)的成长,惠安的这些旧风俗都被新一代人拒之门外了。他们要求男女平等(或保护妇女),要求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等等。
也许,这些对惠安来说是件好事,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让惠安女有了更多争取自由和幸福的权利,让她们不再被封建的锁燎铐住。但对于一种传统的、传奇性的女性“神话”来说,或许不是好事。是的,陈腐的风俗和传统应该被遗弃,这样才能更多地解放一群无辜善良的“泪天使”。但随着旧风俗慢慢被淡忘的过程,那些善良勤劳、坚强贤惠的异类女子们渐渐地走失了,那些带着神秘色彩的传统文化渐渐地走失了。于是,我们无法取舍。然而,事情的发展是无法抗拒的,惠安民俗文化的走失自然有其内在的原因,所以我们无法拒绝。或许,有人权的社会才是更和谐更美好的社会。我们在感叹惠安习俗走失的同时,也希望这些习俗的“牺牲”真的可以成全更多惠安女的幸福。那些令人瞠目的习俗是惠女难言的悲哀,但也许,悲哀到这里也接近尾声了,惠安女们在文明之风盛行的崇武半岛上展望着美好的明天……
三 惠女神话曲
(一).文学与影视中的惠安女:惠安女是惠安城里最让人过目不忘的。她们那种另类了千年的奇装异服,有西域之风、中土之礼、客家之聪并兼少数民族之花俏。于是乎,电影荧屏、诗词歌赋便成就了无数佳作,惠安女也就成了民俗样本与旅游颂叹的好题材。于是乎,她们成为迷人的风景,成为美丽的神话。
福建籍著名诗人舒婷就曾经以《惠安女子》为题写过一首经典短诗,即:
《惠安女子》
——舒婷
野火在远方,远方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
以古老部落的银饰
约束柔软的腰肢
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啊,浪花无边无际
天生不爱倾诉苦难
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
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
唤醒普遍的忧伤
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
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
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
短短的一首诗就让惠安女的形象和惠女文化内涵展露无余。那种蕴味,那种风情,那种美丽,言在诗中,溢于诗外。另外,作家陆昭环也写过惠女题材的小说《双镯记》,刻画了淳朴、勤劳、善良的惠女形象。
另有惠安女的婚俗在电影《寡妇村》,生动地描写了当地的婚俗习惯,和当地妇女的生活状况。早期台湾电视剧《厦门新娘》更是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典型的惠安女的人生,并展示了惠安习俗与惠安女的命运的内在关系……
正是这些文学和影视作品及游客们的口耳相传,才让惠安女越来越出名,越来越显得神秘。很多人文研究学者和风土研究人员们也因此更为关注惠安和惠安女,并作了不少研究专著。于是,惠安和惠安女渐渐走向其神话曲的一个高潮期。
(二).淳朴的惠安女:当我们经过海滩或海岸,看到一群挑着担子,穿着水靴,等着渔船的惠安女子时,我们会忍不禁驻足,看着这段另人不胜感动的生活写真。这是崇武海滩特有的风情,是惠安女最让人感动的时分!
走在崇武街头,每一样清秀美丽、淳朴乐观的少女都可能是一个乖巧能干的惠安姑娘。她们或许没有传统的装扮,却继承了惠安女骨子里的勤劳善良、勇敢坚强。这些温文美丽的少女,她们可以挑杆,磨石创造精美的艺术品;她们可以坚持三年学习,静坐好几个小时完成她们的影雕作品;她们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长期生活在男尊女卑的世界里的惠安女,在现代之风造访后,也开始了她们新的生活。她们读书学习、工作管理,身上却永远继承着母亲一辈的坚强勇敢。看似平凡的她们,却承载着无法轻忽的淳朴的素养。
这就是惠安女!她们的服装让人们过目难忘,她们的日夜操劳让人们时常记起,而她们的传统精神和坚强性格则深深地打动了所有人……
(三).渐渐走失的惠安女:然而,人们也清楚,惠安女尽管出名,却也还没真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惠安文化中,惠安女是最典型的代表,接着是惠安石雕、影雕,再接着是崇武古城和惠安习俗等。而惠安女们的服饰却正慢慢地“汉化”,越来越多的惠安女外出打工或学习,使得那里的惠安文化渐渐地少了很多纯粹的继承人。甚至许多新一代惠安女都似乎无前辈们当年的韧性与干劲,她们接受了一定的教育便期待着幸福舒适的生活,却慢慢地淡忘了传统惠安女的“内在美”。
于是,人们也越来越难看到那些在夕阳下拖渔网、补渔网;在风沙中磨石跳担;在田地里从容劳作;在家里缝缝补补的惠安女子了……
于是,当人们再慕名而去旅游时,会发现那里的很多习俗已难以寻得,那里的服饰文化和其他习俗、艺术文化也因时代和商业气息的融入,而渐渐“变味”而那些穿着惠安女服饰的人群里,也是游客多于主人,老人多于少女……
四 石雕之乡 惠女独占“影雕”绝技
崇武古城的落日,常被人们说成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素有“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和“世界宗教博览城”美称的泉州真的是一个天然的历史博物馆,而崇武,就是博物馆中最为诡异的一角。崇武古城坐落在泉州市惠安县东南24公里的崇武半岛南端,现仍保存良好的古建筑有30多座,其中有宋代的“云峰庵”、“水潮庵”,有明代的“关帝庙”、“东岳庙”,也有敬奉海神妈祖娘娘的“天后宫”,以及纪念当地有功人物的“灵安王庙”等。登城四望,海天相连,惊涛拍岸,令游人顿生恋崇武之心。
(一).惠安石雕、影雕艺术:
游崇武不能不注意到的是石头,不仅因为这里盛产花岗岩,更因为这里是全国有名的“石雕之乡”。作为石头故乡,石头的景点是相当多的。最有看头的除了开元寺内我国现存最高石塔东西塔和清源山上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就是惠安的洛阳桥——纯粹的跨海石桥,千年的蛎贝桥墩,古意盎然,不可多得。另外,惠安惠崇公路两边的各样石雕,及崇武古城里的各处石雕群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举目入眼皆是石,石与人、石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而在博大精深的惠安石雕艺术世界里,惠安女最擅长的手艺是“影雕”。据说,这是一门传女不传男的技术。惠安女要经过三年学绘画,三年学“影雕”的苦学历程,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影雕师。她们“影雕”的工具是一枝三十公分左右,硬度极大的被称为“金刚钻”的铳子;她们所用材料则是打磨光滑的各色石材,一般为黑色;而参考资料则是一些绘画作品、人物照片等。影雕一般的方法是在石材上用笔勾出轮廓,然后用铳子镌刻;技术熟练的则可直接在石材上创作。常规雕刻手法是用左手在前面托住铳子,以保证用力方向,然后右手前后抽动,通过铳点的轻重、疏密操作而表现出不同的人物和景物形象。一般30公分左右的人物肖像作品,7天即可完成,价格也仅为120多元。“影雕”作品以黑色为主,也有彩色的。在惠安一些大大小小的石材店里都不难见到各种“影雕”作品,甚至在崇武古城外就有不少展览售卖点。另外,这些著名的“影雕”作品在一些大城市公共场所和景点也可见到。特别是厦门石材加工厂,“影雕”、石雕作品,大大小小达数千件,琳琅满目,使人流连忘返,爱不释手。
如今“影雕”已是景点、宗祠、庙宇的重要饰品,特别是在纪念碑、纪念堂等地方,“影雕”更是必不可少的艺术形式。同时,它也是游人广为青睐的纪念品。惠安女虽以惠安为名,但已分布福建沿海各地。在福州、厦门、泉州、彰州,到处可见她们的身影和作品。人们在感叹她们的勤劳、勇敢、聪慧之余,也真心地喜欢她们的“影雕”作品,希望她们能将“影雕”这一传统工艺发扬光大,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泉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元代就被马可波罗誉为“世界最大港口之一,可与亚历山大港齐名”。人称“世界宗教博物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摩尼教、婆罗门教等众多宗教遗址遗存,是东西方经贸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它在突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和“世界宗教博览城”的特色和侨乡优势的同时,也集中展示奇异的惠女服饰、民俗风情和劳动场面以及精湛的惠安石雕工艺;积极建设以惠女风情为品牌的崇武古城风景区、崇武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和惠女民俗园等,让善良勤劳的惠女形象更加光彩动人,让泉州惠安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旅游胜地!
(二).惠安人默默坚守的惠安文化:
惠安人一直期待,期待自己的文化能真的走向中国,走向世界。虽然很多传统习俗已被人们渐渐遗忘,很多惠安女子摘掉了头巾与斗笠,但她们缔造的神话并不因此终结。至少,崇武的海滩依然有很多挑着担子,盼着归帆的惠安女;至少,人们还可以在很多建筑工地上看到三三两两挑着重石的惠安女;至少,人们还可以看到山野林间匆忙劳作,里外打理得意的惠安女;至少,人们还可以在崇武街头看到惠安女们精心雕磨的石雕、影雕艺术品……任世人众讼纷纭,她们依然操劳如故,依然持守着美丽的家园。
男的打渔出海,经营石雕行业;女的耕田持家,钻研影雕技术。这些淳朴的生活方式世世代代地持续着,并不会因为谁讶异的眼光而改变。经济富裕了,生活改善了,惠安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也渐渐在改变,但他们依然继承着先辈们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精神财富。每一分忙碌,都是他们默默坚守家园,坚守惠安文化的体现。不管是惠女服饰,还是惠女精神;不管是惠安石雕,还是惠女影雕;不管是崇武古城,还是崇武的大浪滔滔,都是惠安文化最美的写照!
夕照的海滩,中年惠安女安详地补着渔网;日出的海岸,美丽的惠安姑娘微笑向海的远处眺望……她们相信,惠安文化将会日渐繁荣,惠女精神永垂四海!
结论:在影视文化公司实习的过程中,我突然兴起惠女专题片策划的念头,希望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所掌握的技能去记录崇武半岛那群渐渐走失的惠安女子的身影,希望能留住这道美丽的风景,传扬这曾让无数人们赞叹的惠安文化。虽然我也是在边策划制作这个专题的同时边了解这些文化内容,但我相信,哪怕再是多一点点的关注,也会让这个我从小生活的崇武半岛更多地走向国人和世人。惠安女是地球上众多生存群体中的一个小群体,却也是一个极其特殊、神秘的一个群体。尽管她们的文化渐渐在走失,但她们所创造的文化是不可轻估的,她们的贤惠美丽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而她们缔造的惠女神话更是永不消陨!
致谢语:我真诚地感谢张佑周老师多日来的耐心指导,让我在毕业前认真地做好了这次毕业论文,学到了很多东西!
引用文献、影视作品:
―――――――――――――――――――――――――――――――
1.《惠安民俗》陈国强主编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7.4
2.《闽台惠东人》陈国强、汪峰等主编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4.7
3.《惠东人研究》周立方、乔健等主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2.2
4.《百越民族文化》辛土成著 学林出版社 1988.1
5.《寡妇村的节日》陈立洲、王雁等人著 1987电视剧本
6.《厦门新娘》林福地等人导演 黎燕珊等人主演
7.《寡妇村》王进导演 刘威、杨立新主演
崇武半岛渐渐走失的惠安女……,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
上一篇:80后地道惠安女微博播民俗 引老外慕名前来游玩 下一 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列表:惠安女 服饰 习俗 石雕 走失
- 搜索:崇武半岛渐渐走失的惠安女……
- 搜索:崇武半岛渐渐走失的惠安女……
- 搜索:崇武半岛渐渐走失的惠安女……
- 搜索:崇武半岛渐渐走失的惠安女……
- 搜索:崇武半岛渐渐走失的惠安女……
- 搜索:崇武半岛渐渐走失的惠安女……
- 搜索:崇武半岛渐渐走失的惠安女……
崇武半岛渐渐走失的惠安女……-搜索引擎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