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风俗习惯网 >> 惠女风俗 >> 崇台亲缘(6)

崇台亲缘(6)

时间: 2013年03月20日 来源:惠女风俗 作者: 惠女风俗 浏览次数:

崇台亲缘(6)导读:
北京大学中文系谢冕教授在《特别的崇武》一文中深情地说:“中国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有些地方大体只能去一次,崇武离北京很遥远,而我已去过多次,只要有机会,我还会去的。那地方毕竟是有着和别处不同的特别。”是

  四、撒网垂钓,兴台劲旅

  从地图上看台湾海峡,宛如一支巨大的喇叭,狭小的简颈自北而南,在崇武半岛处霍然开阔朝南张开大口。滔滔的潮水,几个小时向北流,几个小时往南冲,涨潮时推往南岸,退潮时涌向沟中,反复不息。两岸之间有两道夹沟,居中的一道较浅,偏东的一道特深。墨黑的海水,汹涌澎湃,大有席卷万物之势,令人看着胆战心惊。崇武以东海面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众多优质海生物回游聚栖的好渔场,是两岸渔人世世代代共同耕耘的海域。

  崇武人历来以海为田以海为生,明代时已是近海、外海、远洋全在开发,拖网、放缣、垂钓多种兼作。清代时除全力发展北上浙江舟山的冬汛钓带鱼生产外,还积极开拓台湾海峡的春夏汛捕捞。钓艚及缣网作业船经常越过海峡深沟操作,而且随鱼群的回游沿着台湾岛海岸向南北两翼的海域延伸。受潮水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渔船也常进入台湾的一些港澳,或避风或售鱼或补组物资。因此,崇武早年流传有渔谚说:“鸡笼(基隆)打狗(高雄),自家门口。”渔船在台湾浅滩海域活动,黎明之时常可听到岸上鸡啼狗叫,所以人们又广阔:“梧栖鸡啼,崇武可以听到。”

  1920年春,崇武大岞村的的渔民在厦门港结识了鱼牙行的台湾商人。经台商帮助获得占踞台湾的日本当局同意,大岞村民组织了9艘渔船近300人,每年春夏季渔汛期进台湾浅滩生产时,即以澎湖马公澳为基地。后来渔场又发展到台湾岛以东琉球群岛以西俗名“鲂鱼尾”海域,基地也转移到基隆港。这一活动坚持了15年,渔船增到18艘。大岞渔民与台湾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7年烽烟突起,日本侵略军在海峡上肆意横行,大岞村渔船不但被迫退出台湾基地,在海峡上的捕捞活动也受到阻挠,8年之间有百多名崇武渔民在海面上被日寇抓到台湾去,不少惨死在那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岞村的钓艚作业再次振兴,渔船发展到35艘,船员达千余人,与台湾同胞的交往更加密切。近几十年,虽然国民党当局实行军事封锁,海峡并没有成为鸿沟,每当春夏季节,两岸渔船仍然汇聚于此,同捕一潮鱼,相互帮助之举,已是习以为常。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渔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崇武人起了极重要的作用。早在1946年,于19241月在集美学校水产部首届毕业的崇武人张辉煌(1904-1964)和邓腾裕(1904-1987)就一起进入台湾。张辉煌汇集了在台湾的同仁,创办了基隆港集友渔业股分有限公司,1961年又在高雄港先后组办国泰、永和、国光3家渔业股分有限公司,开拓了台湾的远洋渔业。邓腾裕初就任台湾省建设厅水产科科长,后来也离开政界,致力于渔业实业活动,担任集友渔业公司总经理。1949年冬至1953年,国民党当局在海面上抓了278个崇武的青年渔民到台湾当兵,这些人离开军伍后,在张辉煌和邓腾裕影响下,都陆续投入渔业生产,成为台湾渔业的一支劲旅。据台湾回大陆探亲的人介绍,台湾渔业刚旺盛的时候,基隆和高雄两个主要渔港,渔船船长多数是惠安人,而惠安籍的船长中70%以上是崇武人。


崇台亲缘(6),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

上一篇:惠女服饰风采 下一 篇:惠安婚俗

相关文章列表: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