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风俗习惯网 >> 惠女风俗 >> 崇台亲缘(8)

崇台亲缘(8)

时间: 2013年03月20日 来源:惠女风俗 作者: 惠女风俗 浏览次数:

崇台亲缘(8)导读:
北京大学中文系谢冕教授在《特别的崇武》一文中深情地说:“中国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有些地方大体只能去一次,崇武离北京很遥远,而我已去过多次,只要有机会,我还会去的。那地方毕竟是有着和别处不同的特别。”是

  早年进台湾的崇武石匠,很多是年纪很轻的学徒,谋生的时间长了,有的就在那里娶妻成有定居。据近年不完整的调查统计,1973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有数十人携带妻子儿女回祖地来探亲,其中有一些人没再返回台湾。据查,五峰村于1946年至1949年间到台湾去的有20多人,其时从台湾回家定居下来的有15户。据台湾学者调查提供的资料,崇武五峰村及其他村定居于台的工匠,虽然居住不很集中,但是早年乡亲之间的联系还是很密切的,如果同祖地的某户办喜事或丧事,都尽可能通知其他乡亲,大家都争取去参加。这种活动,既有益于凝聚乡亲意识,也反映了不忘祖籍的思想感情。

  崇武建筑及石雕技艺广泛传播于台湾,大大丰富了台湾的中华文化内涵,在台湾同胞中留下深刻的影响。近些年台湾的寺庙建筑仍然很多到崇武订制各种工艺品,还有一些建筑学的研究学者对崇武的建筑石雕艺术特点进行探讨,并特到崇武作调查,增进了文化交流。崇武大批工匠进入台湾,不但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了自身技艺水平的提高。匠师通过台湾的活动,广泛接触其他匠派从而开阔了眼界,克服了保守观念,不断有所创新,建筑造型及石雕造像都显得更加活泼生动。由于台湾承接的业务旺盛,传统守旧的学艺规矩受到冲击,老师傅放松了束缚,年青人也不再墨守成规,新的人才迅速成长,40-50年代的大批名匠多数是在台湾时成长起来的。

  六、潮牵汐连,崇台情深

  崇武与台湾,潮汐相连,血脉相融。崇武人民深切关怀着台湾的亲人,台湾有胞也永远不忘祖地的根源。,

  旅居台湾的崇武人,仅1945年以后入台未回来的就有600多人。这些人去台时多系单身汉,随带眷属的极少,后来都在台湾成家,一般已传至第三代。这些崇武人居住在基隆市的较多。他们很早就在那里发起成立了“崇武同乡会”,并购置房屋作为会馆。同乡会有健全的理事会,配有专职干事,除平时协助乡亲解决难题,还有计划开展联谊活动及做好与祖地的联络。1976年,巨商张世昌先生投资并自己动手参照《惠安县志》所附崇武地图放大,用化学树脂塑制一座“崇武故乡立体模型”,置于同乡会馆,以求让子孙后世能辩梓认宗永不忘祖。模型塑成后,在同乡会馆举行了盛大的安放仪式,还把有关资料汇编成册,其中有诗云:“模型细塑瞰莲城,卅载家园人眼清……云物乡心何处是,一衣带水共潮生。”情深意切,感人肺腑。

  据台湾学者调查,现定居台湾的崇武大山乍村人有123户,其中住基隆市的69户,尤以三河湾(窟仔底)最集中。他们即在那里购买房屋设立“公馆”,开始是供未成家的乡亲居住,1965斫把某大山乍人家中从祖地带去的妈祖神像迎进公馆共同警祀,1972年又把公馆改建为庙宇,并依照祖地习惯称为“大山乍东宫”。该宫成为在台湾的大山乍人(还有崇武镇郊区一些村落及闽南各地去台的人)凝聚乡情的重要地方,也是联结海峡两岸乡情的纽带。1988年初,在台湾的大山乍乡亲组成30多人的进香团乘专船来到祖于大山乍村的妈祖宫进香,此后每过几年又都再举行一次,乡情永远未断。


崇台亲缘(8),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

上一篇:惠女服饰风采 下一 篇:惠安婚俗

相关文章列表: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