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风俗习惯网 >> 闽台风俗 >> 神勇的海峡两岸藤牌兵(上)

神勇的海峡两岸藤牌兵(上)

时间: 2013年05月28日 来源:闽台缘 作者: 海峡两岸 浏览次数:

神勇的海峡两岸藤牌兵(上)导读:
 图为藤牌材料。 图为藤牌兵所持藤牌与战刀(云南斩马刀)。 图为造型古朴的郑军藤盔(1961年征集于福建漳浦县民间)。 图为17世纪郑氏王朝时所使用的藤牌(台湾彰化田尾乡睦宜村)。 图为漳州藤牌。林盛发  文/供

神勇的海峡两岸藤牌兵(上)
 图为藤牌材料。
神勇的海峡两岸藤牌兵(上)
神勇的海峡两岸藤牌兵(上)
 图为藤牌兵所持藤牌与战刀(云南斩马刀)。
神勇的海峡两岸藤牌兵(上)
 图为造型古朴的郑军藤盔(1961年征集于福建漳浦县民间)。
神勇的海峡两岸藤牌兵(上)
 图为17世纪郑氏王朝时所使用的藤牌(台湾彰化田尾乡睦宜村)。
神勇的海峡两岸藤牌兵(上)
 图为漳州藤牌。
神勇的海峡两岸藤牌兵(上)

林盛发  文/供图
  引子:藤,出产在东南、西南一带,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贵州、广西等。所谓的藤牌,就是盾牌(一、有别于三国时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的藤甲;二、有别于“其来尚矣,主卫而不主刺,国初本加以革,重而不利步”的盾牌),由藤编浸油泡制而成,呈圆盘状,中心凸出,形状像一顶大圆帽,内编两根藤条用于手臂执持,所以又叫团牌,或滚牌。
  藤牌质料轻,坚韧又光滑,携带使用方便,且利于涉水,除了能抵御矢石、铳弹外,其浮力大,渡水时不必耗力泅水。是故“……以藤为牌,近出福建,铳子虽不能御格,而矢石、枪刀皆可蔽……代甲胄之用”(戚继光著《纪效新书》中藤牌总说篇)。
  藤牌兵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兵种,其所使用的藤牌,其他兵器极难破入。进攻时,人人顶着藤牌,好似一道可以前进的移动长城;当敌人来攻时,他们就将藤牌朝外,围成一个圆圈,让敌人射击。当敌人子弹或箭用尽时,便呼啸出击,东突西击,一改战局。虽如是,也只是到了明代才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不过,它没有独立成军,而仅仅作为战术需求存在于整体之中。据清人李绂考证,该战术源于宋代岳家军在郾城战役以麻扎刀斫金兵马足演变而来,直至康熙年间雅克萨战役之后方有正规编制。
  历史上的藤牌兵,曾有过辉煌战史。“俞龙戚虎”的抗击倭寇、“国姓爷”的反清驱荷、雅克萨的大败沙俄、乌兰布通的打击噶尔丹、刘永福(黑旗军)的战胜法军等等。时至如今,其不朽战史虽为兵家所称道,于后世却鲜为人知,几至湮灭。
  一
  提起藤牌兵,不得不追溯福建台湾藤牌兵历史;而论及福建台湾藤牌兵渊源,则当得先从漳州的藤牌说起。漳州的藤牌早在明代就闻名于世,见载于诸多史册。《明史·兵志》中记载:“泉州永春尚技击,漳州人习藤牌,漳、泉人善水战。”据《漳州府志》的《兵纪》中记载:“漳属牌刀名于天下。”显然,声名绝非一般。
  明代藤牌兵主要来自福建漳州府的龙溪县(现龙海市)。据历史记载,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患连连,参将俞大猷奉命平倭,因江浙兵疲,到福建漳州府龙溪县的海仓、许林、嵩屿、长屿、赤石、玷尾、月港、澳头、沙坂等地(今海沧、角美、海澄、浮宫、白水、港尾及漳浦等一带)招募3000藤牌兵,每十人为一甲,以甲为

神勇的海峡两岸藤牌兵(上),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

上一篇:十二城隍见证九闽历史 下一 篇:台湾涉漳旧地名(四)

相关文章列表:海峡两岸 郑成功 荷兰 藤牌兵 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