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风俗习惯网 >> 闽台风俗 >> 福建原始宗教的文化内涵——以昙石山文化为例

福建原始宗教的文化内涵——以昙石山文化为例

时间: 2013年05月21日 来源:宗教文化 作者: 宗教文化 浏览次数:

福建原始宗教的文化内涵——以昙石山文化为例导读:
福建原始宗教的文化内涵——以昙石山文化为例 钟礼强 (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原始时代,人们往往把自然现象超自然化,迷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万物,并

福建原始宗教的文化内涵——以昙石山文化为例

钟礼强

(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原始时代,人们往往把自然现象超自然化,迷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万物,并且支配着人们的各种活动。在福建的考古发现中,远古时代昙石山文化的拔牙、割体葬仪、原始巫术与图腾崇拜的内涵,透露出福建史前原始宗教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原始宗教;考古资料;昙石山文化


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一样是原始文化的重要成分,大约从19世纪初期开始,西方一批人类学家就开始热衷于研究。在谈到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关系时,著名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EdwardB.T.Ylor)和詹姆斯·G·弗雷泽(James.G.Frazey)认为,二者都是人们表述主观意识的最重要的手段,是一种心灵最深处的观念的体现,它们都具有不同于生产劳动及生活活动的非功利性质,因而在形式上早期的艺术和宗教往往是混沌一体的。泰勒在《原始文化》提出了“万物有灵论”,是解释一切原始宗教与艺术起源的最重要的人类学理论,原始人“奇怪的臆测是万物有灵论的根源”。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现实社会的一种歪曲的反映。在原始时代,当人们对自然的压迫感到束手无策、无法解释时,便把生活中的得失成败归于自然力作用,看作是自然的恩赐或惩罚,错误地把自然现象超自然化,并且进行崇拜,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从而出现了最早的宗教。正如恩格斯指出:“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季节更换等等的庆祝活动。
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被搬进了它的宗教里。”[1](63)原始宗教既虚无飘渺,然又几乎触处皆是,渗透支配着人们的各种活动,是人类在自然面前软弱无力的结果。“作为宗教最低限度的定义,是对神灵的信仰。”[2]相信万物有灵、鬼魂不死,是原始宗教的思想基础。昙石山文化是福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昙石山文化的拔牙、割体葬仪、随葬品中的“法器”和陶器装饰表现出来的巫术和原始图腾,反映了福建史前宗教基础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人工拔牙的宗教意义
拔牙,在我国古文献中又称拔齿、摘齿、凿齿或折齿等。一般来讲,这种风俗往往在近海或海岛居民中较为习见,因此常把它作为海洋性民族的风俗之一。在考古发现上,拔牙风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两例

福建原始宗教的文化内涵——以昙石山文化为例,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

上一篇:闽台信众最多的医药之神 下一 篇:五缘”根深 闽台交流一衣带水

相关文章列表:昙石山 宗教文化 福建 厦门大学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