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镏与台北的“镏公圳”(3)
郭锡镏与台北的“镏公圳”(3)导读:
还在发挥作用的镏公圳新店溪碧潭取水口今貌。 经修建的镏公圳排入台湾基隆河的排水口。郭锡镏的故里龙山镇涌北村庙兜自然村今貌。庙兜村郭锡镏故居遗址:今碑仔墘郭氏大宗祠堂旁侧。何池 许进良 文/图
还在发挥作用的镏公圳新店溪碧潭取水口今貌。 经修建的镏公圳排入台湾基隆河的排水口。郭锡镏的故里龙山镇涌北村庙兜自然村今貌。庙兜村郭锡镏故居遗址:今碑仔墘郭氏大宗祠堂旁侧。何池 许进良 文/图
村里上了年纪的老村民告诉笔者,郭锡镏的故宅在庙兜村的“碑仔墘厝”(该村一个小地名),那里还有郭氏大宗祠堂(现已倾圮)。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台湾郭锡镏后裔陆续组团回村寻根谒祖。他们根据族谱所载,找到建于“碑仔墘厝”的郭姓大宗祠堂。按照台湾庙兜郭氏族谱记载,有一郭姓族人郭艺庵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从长泰县迁入南靖县涌口村庙兜社居住,为庙兜村开基一世祖,这和“碑仔墘厝”郭姓大宗祠堂里的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修大宗祠堂碑记”所载完全一样。庙兜村郭姓有五个房派,郭锡镏的第三房于康熙年间去了台湾。现在的郭姓宗亲主要分布在台北、宜兰、新竹等地,他们现正在筹集资金,准备回庙兜村修复大宗祠堂。
相关链接>>>
庙兜村坐落在南靖县今龙山镇镇区龙山溪东侧,一条跨溪大桥把该村与镇区紧紧相连。这是一个只有五六十户300多人绝大部分姓郭的自然村。在古代,庙兜属涌口村管辖,新中国成立初期,涌口分为北庙和涌口两个村,1958年合并为一个村,叫涌进村,1961年又拆为涌北、涌进两村。现庙兜村属涌北行政村管辖。
台湾文献中的郭锡镏画像
核心提示
在台北,有一条建于清乾隆年间、总长达70公里,灌溉大半个台北盆地农田的水圳,为台北农业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条水圳被誉为台湾的“都江堰”,它的创建者就是南靖县龙山镇涌北村庙兜人郭锡镏。
人物档案
郭锡镏(1706~1765),本名郭元汾,又名天赐,生于漳属南靖县龙山乡庙兜村。康熙五十年(1711年),年方5岁的他随父东渡台湾,初居半线(今彰化县属),经过父子十余年惨淡经营,积蓄一定财产。随着大批大陆移民的涌入,新垦土地日广,为实现大规模经营农业的雄心壮志,乾隆元年(1736年)迁大加蚋(今台北市),在兴雅庄一带开发大荒埔,组织南靖、诏安、平和籍的游、简、邱、赖、廖、林、曾、陈等姓乡亲,创建“金顺兴”垦号,被推为垦首,在大力开垦荒埔的同时,倾资兴修水利,凿洞修渠,引水灌溉,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为台湾农田水利建设奋斗一生,是台北水利事业奠基人之一。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的路边,竖起镏公圳纪念碑,还在台湾大学镏公圳经过的地方创建“镏公圳纪念公园”、“镏公国立小学”。
相关链接>>>
庙兜村坐落在南靖县今龙山镇镇区龙山溪东侧,一条跨溪大桥把该村与镇区紧紧相连。这是一个只有五六十户300多人绝大部分姓郭的自然村。在古代,庙兜属涌口村管辖,新中国成立初期,涌口分为北庙和涌口两个村,1958年合并为一个村,叫涌进村,1961年又拆为涌北、涌进两村。现庙兜村属涌北行政村管辖。
台湾文献中的郭锡镏画像
核心提示
在台北,有一条建于清乾隆年间、总长达70公里,灌溉大半个台北盆地农田的水圳,为台北农业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条水圳被誉为台湾的“都江堰”,它的创建者就是南靖县龙山镇涌北村庙兜人郭锡镏。
人物档案
郭锡镏(1706~1765),本名郭元汾,又名天赐,生于漳属南靖县龙山乡庙兜村。康熙五十年(1711年),年方5岁的他随父东渡台湾,初居半线(今彰化县属),经过父子十余年惨淡经营,积蓄一定财产。随着大批大陆移民的涌入,新垦土地日广,为实现大规模经营农业的雄心壮志,乾隆元年(1736年)迁大加蚋(今台北市),在兴雅庄一带开发大荒埔,组织南靖、诏安、平和籍的游、简、邱、赖、廖、林、曾、陈等姓乡亲,创建“金顺兴”垦号,被推为垦首,在大力开垦荒埔的同时,倾资兴修水利,凿洞修渠,引水灌溉,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为台湾农田水利建设奋斗一生,是台北水利事业奠基人之一。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的路边,竖起镏公圳纪念碑,还在台湾大学镏公圳经过的地方创建“镏公圳纪念公园”、“镏公国立小学”。
郭锡镏与台北的“镏公圳”(3),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
上一篇:两百名台湾同胞 石井祭拜郑成功 下一 篇:联结两岸蔡氏宗亲的纽带
- 相关文章列表:郭锡镏 台北 镏公圳 纪念碑 文献
- 搜索:郭锡镏与台北的“镏公圳”(3)
- 搜索:郭锡镏与台北的“镏公圳”(3)
- 搜索:郭锡镏与台北的“镏公圳”(3)
- 搜索:郭锡镏与台北的“镏公圳”(3)
- 搜索:郭锡镏与台北的“镏公圳”(3)
- 搜索:郭锡镏与台北的“镏公圳”(3)
- 搜索:郭锡镏与台北的“镏公圳”(3)
郭锡镏与台北的“镏公圳”(3)-搜索引擎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