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风俗习惯网 >> 闽台风俗 >> 郭锡镏与台北的“镏公圳”

郭锡镏与台北的“镏公圳”

时间: 2013年05月28日 来源:闽台缘 作者: admin 浏览次数:

郭锡镏与台北的“镏公圳”导读:
还在发挥作用的镏公圳新店溪碧潭取水口今貌。 经修建的镏公圳排入台湾基隆河的排水口。郭锡镏的故里龙山镇涌北村庙兜自然村今貌。庙兜村郭锡镏故居遗址:今碑仔墘郭氏大宗祠堂旁侧。何池  许进良  文/图      


郭锡镏与台北的“镏公圳”

郭锡镏与台北的“镏公圳”
还在发挥作用的镏公圳新店溪碧潭取水口今貌。

郭锡镏与台北的“镏公圳”
 经修建的镏公圳排入台湾基隆河的排水口。

郭锡镏与台北的“镏公圳”

郭锡镏的故里龙山镇涌北村庙兜自然村今貌。

郭锡镏与台北的“镏公圳”

庙兜村郭锡镏故居遗址:今碑仔墘郭氏大宗祠堂旁侧。

何池  许进良  文/图
  
  
  镏公圳的开凿
  乾隆五年(1740年),郭锡镏将彰化田产全部变卖,募工在新店溪支流青潭溪口围堰截水,开凿大坪林合兴寮石空顶圳,历经数年终告完成,解决部分农田缺水问题,但引水量小,灌溉能力仍不足。之后,为使原垦和新垦的农田解除干旱威胁,从新店溪上开辟渠道,并以七年时间凿通青潭到新店的石硿水道,引水汇合石空顶圳,筑成一条长达数十里的大坪林圳。
  建设这条水圳之艰难出乎郭锡镏的意料。圳道经过的山区是强悍的泰雅族居住区,开圳的民工经常遭袭击,于是锡镏一边组织乡勇自卫,一边在高处架设“鼓亭”(今天“古亭”仍是该处村庄名,并建有“古亭国立小学”),并派人员看守。
  然而,争斗之事仍在不断发生,争斗中死亡人数日益增多,锡镏心想以暴易暴不能解决问题,应以安抚为善,以求得和平共处。于是娶潘氏为妻,并大量雇佣随身护卫,亲情终于化解了族群的对立与仇恨,汉番之间逐渐和谐相处,为工程的顺利进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大坪林引水工程所经过的路线多是高山深涧,中间还得跨越景美溪。为解决这一工程难点,郭锡镏先是用木头修架渡槽横跨两岸(这是闽南农村渡槽建筑技术在台湾的首次应用),但许多行人不乘渡船过溪,却把木架渡槽当作桥梁使用,不久渡槽即毁于行人足下。郭锡镏又改从溪底引渡,将大水缸去底一一衔接埋入水底(这也是闽南家乡农民土法“倒虹吸”水利建设技术在台湾的首次应用),暗渠引渡终于获得成功。
  大坪林圳建至中途,因工程巨大,资金短缺,不得不暂告停工。直到乾隆十八年(1753年),他联合在大坪林五庄安溪籍“金合兴”垦号垦首萧妙兴投资,才得以继续修建。至乾隆二十七年,前后经历22年,整条圳道终于全部竣工,称为“金合川圳”(又称大坪林圳),灌溉面积达到 1.5万亩,实现旱涝保收,经济效益显著,为进一步开发台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乾隆三十年(1765年),台北遭到特大暴雨,金合川圳多处被洪水冲坏。郭锡镏一时无法筹集巨资修复水圳,忧愁过度,积劳成疾,于十一月十八日逝世,终年59岁。死后安葬在锡口山北之下塔悠庄(今台北市松山区)。后人为纪念他的功德,把金合川圳命名为“镏公圳”。
  台北的“都江堰”
  镏公圳是台北盆地最重

郭锡镏与台北的“镏公圳”,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

上一篇:两百名台湾同胞 石井祭拜郑成功 下一 篇:联结两岸蔡氏宗亲的纽带

相关文章列表:郭锡镏 台北 镏公圳 纪念碑 文献
·联结两岸蔡氏宗亲的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