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平寺
两岸三平寺导读:
林胜洁 文/图 三平寺坐落在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是闽南著名佛教古刹。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僧人杨义中在漳州紫芝山创建“三平真院”。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后因武宗反佛,义中禅师率众僧历尽三险
林胜洁 文/图 三平寺坐落在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是闽南著名佛教古刹。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僧人杨义中在漳州紫芝山创建“三平真院”。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后因武宗反佛,义中禅师率众僧历尽三险
林胜洁 文/图
三平寺坐落在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是闽南著名佛教古刹。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僧人杨义中在漳州紫芝山创建“三平真院”。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后因武宗反佛,义中禅师率众僧历尽三险三平,避居九层岩,在三平山创建三平寺。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巡礼僧常肇、惟进等人奉旨来漳巡视佛教恢复情况,将义中禅师避难入山弘扬佛法的事迹上报朝廷后,拨库银修建,在山民们的相助下,将草创之初的“招提”小寺扩建成正规佛教寺院,山门、大殿、祖堂相继建成,经官方批准正式命名为“三平寺”。杨义中是三平寺开山始祖,尊称三平祖师。他热心为民治病,深得村民爱戴。大中三年(849年)漳州刺史郑薰敬仰义中禅师之功德,特邀到开元寺“为国开堂”,讲授佛经。郑薰上疏朝廷为义中请功,后唐宣宗皇帝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咸通七年(872年)十月初六,义中禅师在三平寺草堂宴坐示灭,享年92岁,僧腊65载。义中禅师圆寂后,人们在寺后修建塔殿,塑像供奉,至今香火鼎盛。
如今,三平寺庙矗立在松柏叠翠的“蛇穴宝地”之上,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前低后高,层次分明,沿一条如游蛇状的中线,一连“三落半”,格局特殊,气势磅礴。寺庙由下而上依次是内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祖殿(中殿)、塔殿等殿宇,结构严谨,总建筑面积3300多平方米。
古刹三平寺历尽沧桑,饱经风雨,自唐以来见于碑刻、史志记载的有修碑4次,修寺11次。据寺内碑碣所记载,历代资助重修寺庙的有上至漳籍朝官,下至地方文武官员、乡绅士庶。其中著名的有宋代尚书颜师鲁、颜颐仲,明代尚书潘荣,大学士林釺,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蔡新等。三平寺是一座文物价值很高的古建筑,现存寺内的许多碑刻、雕塑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在塔殿的后山有一尊具有龙门石窟之风的三平祖师公石浮雕坐像,据传是祖师公真容,俗称“石公”,是属唐代文物。咸通十三年(872年)吏部侍郎王讽被贬到漳州当刺史,“至止二日”,前往拜访义中禅师,遂结为挚友。次年,为圆寂后的义中撰写《漳州三平大师碑铭(并序)》,后被收入《唐文粹》一书,俗称王讽碑,立于三平寺内。寺内监斋堂内方柱上镌有两对对联,“拈花有笑还丈室,印月无心上三平。”“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分别为清朝康熙和乾隆年间镌刻的。许多文人墨客为三平寺杜撰碑刻,挥毫弄墨,散见于寺内,让千年古刹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香火跨海
两岸三平寺,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
上一篇:由闽南妈祖文化谈台湾宗教的融合 下一 篇:攻炮城
- 相关文章列表:台湾 三平寺 平和 闽南 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