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风俗习惯网 >> 闽台风俗 >> 源远流长漳台缘(3)

源远流长漳台缘(3)

时间: 2013年06月03日 来源:闽台缘 作者: 漳台缘 浏览次数:

源远流长漳台缘(3)导读:
  骑楼 花博会 蚵仔煎 香蕉     林盛发  文/供图  核心提示  台湾的“根”在哪里?“源”在何方?本文以大量史料、实物、风俗习惯等为佐证,系统阐述漳台两地之间自古以来形成“商缘相连、物缘相依、俗缘

,还有俗缘等。在俗缘方面,内容相似。史家连横曾说:民俗系“于民族者实大”;“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短短数语,阐发精辟,至理名言也。《东瀛识略》亦云:“台民皆徙自闽之漳州、泉州,粤之潮州、嘉应州,其起居服食,祀祭婚丧,悉本土风,与内地无甚差异。”漳台风俗一本同源,一脉相承。明清时期,漳州先民搬迁台湾,乡土风俗作为原乡历史文化固有的伴随物也流布入台,并世世代代传袭下来,至今在现实生活中仍处处可见其影响。
  在起居(建筑)方面上,在台湾的漳州人聚居地,许多名胜、祖祠、祖庙、寺庙、住宅依照漳州祖地风格样式建造,一般是一厅两房或一厅四房,俗称“三间起”或“五间起”。如台南学甲慈济宫、台北板桥林氏花园、台北板桥城、台中魏氏宗祠等。而在街市店面前,往往有五尺到一丈宽的走廊,叫做“亭仔脚”,可以躲避烈日骤雨,以利行人,和漳州骑楼的作用完全相同。其中兴建于清咸丰九年、被认为是“台湾早期在都市计划方面,非常优秀的例子”的台北士林新街,至今仍维持旧时基本格局,是漳州人城市建设的杰作。主持新街建筑的灵魂人物是漳浦籍的贡生潘永清。而台湾板桥林家等商宦在闽的系列建筑,如林氏义庄、菽庄花园等古迹,充分反映了闽台建筑的一体互补性。在服饰方面,漳泉移民入台后,与大陆往来密切,如同一体。除了带去当地的风俗习惯外,服饰爱好亦一成不变或相仿。昔日,台湾民间喜穿“台湾衫”。其实就是大陆闽、粤地区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老式服装。通常分为“对襟仔衫”、“大祹衫”两种,还有下田耕作穿的“短水裤”、婴儿穿的“押胸衫”、“开脚裤”等等。饮食上,除了故乡风味的菜肴、小吃如碗糕粿、蚵仔煎、手抓面、米麻糍、咸粿、番薯糜等外,漳州移民也带去了“食补”的习俗。比如,每逢春夏之交(半年节)、秋冬之际,总要以中药、“四神”(莲子、芡实、山药、茯苓)炖食鸡鸭或猪肚等,叫做“半年补”或“养冬”。此外,众多的岁时节俗,均有着各自规定的食品,也和家乡雷同。如除夕要全家团圆,围炉而坐,吃米圆、肉圆、鱼圆,祝愿阖家团圆;吃鸡意味着“起家”;吃油炸食品意味着“家运兴盛”;吃整根煮熟的蔬菜或粉丝,祝愿亲人长寿,等等。在祀祭婚丧仪式上,漳州人到台湾后,基本予以沿袭。但漳州籍台湾人不过清明节。相传当年郑成功起兵“反清复明”,厌恶清明节“清”在上而“明”在下,遂下令废除清明节,改三月三“上巳日”为扫墓日。漳台将此俗保留至今。再有就是运棺、捡

源远流长漳台缘(3),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

上一篇:台湾张氏根在云霄西林 下一 篇:永定乐真寺:见证闽台佛教渊源

相关文章列表:闽台 台湾 源远流长 漳台缘 蚵仔煎 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