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风俗习惯网 >> 闽台风俗 >> 一个旧港口流淌了闽台几代人的悲欢

一个旧港口流淌了闽台几代人的悲欢

时间: 2013年12月08日 来源:港口 作者: 闽台 浏览次数:

一个旧港口流淌了闽台几代人的悲欢导读:
      近日,本报海峡人文《一口古钟 讲述海峡商贸缘》刊发之后,读者汪锦树老人与本报取得联系,向本报记者叙述了一段由他亲见的厦台商贸缘。本报记者来到了与台湾关系密切的厦门港沙坡尾避风港,这就是75岁的汪锦树

      近日,本报海峡人文《一口古钟 讲述海峡商贸缘》刊发之后,读者汪锦树老人与本报取得联系,向本报记者叙述了一段由他亲见的厦台商贸缘。本报记者来到了与台湾关系密切的厦门港沙坡尾避风港,这就是75岁的汪锦树老人要向记者讲述他小时候亲见的闽台商贸故事发生的地点,在这里汪老先生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闽台交往的历史。

“一把斧头”修造闽台无数商船

      汪锦树老人的父亲汪三九在民国初就来厦门从事手工造木壳船。而汪三九的叔父在清朝末期就来厦门造船。 汪锦树说,他的宗族世代造船,居住在惠安县洛阳古桥附近的西方村,就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泉州后渚港对面。当时,宗族靠着一把斧头一手工艺一身技术行走四海,宗亲分为三支,一是到新加坡,一是到厦门,再一是到小岞,全部办船厂授徒弟。 汪三九的造船厂先设在鼓浪屿,1942年迁到厦门港的沙坡尾。汪锦树指着沙坡尾对记者说,当时厦门有八九家造船厂,沙坡尾一带海面上满海都是船,惟独他父亲的造船厂造的是厦门最大的木壳商船。这种船都是航行台湾海峡的,也有台湾的商人委托建造。因为他父亲的技术够硬,又有一帮“头手徒弟”,因此,成为商家造大船的首选。台湾海峡风浪大水流急,没有坚固的船,横渡海峡的保险系数就小。最兴盛的时候造船师傅达到200多人,一年造十几条的船,修补30多条的船。造船师傅全部来自惠安。木材来自漳州石码。造船需要大的杉木和樟木,而这两种木料产自九龙江流域。 造船业的发展,带动了打铁、染帆、商业、渔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带来大量的移民,聚居在“厦门港”一带。

沙坡尾见证闽台骨肉亲

      现年79岁的庄行杰是当年厦门航行两岸商船“隆成号”的船老大,他驾驶的船就是汪三九造船厂造出来的。 庄行杰老人回忆说,他是在台湾光复后的1945年—1948年期间“走船”的,当时台湾与厦门的贸易非常旺盛。他说,大部分商船运载到台湾的货物主要是香烟、棺材、皇金瓮(闽南人用来装殓先人骨头的大陶缸)、纸钱、墓碑、石柱、石狮。当时,沙坡尾有个石雕厂,专门给台湾乡亲打制墓碑和建筑石构件。他说,台湾乡亲烧给先人的纸钱是故乡的,皇金瓮也是来自故乡的,这说明台湾人情感上对闽南祖地的认同。当时闽台两岸来去自由,不少人跟着商船来来往往。 庄行杰说,他与其他厦门的商船一样,从沙坡尾出发,先驶到金门的“料罗湾”,停靠一下,观察天气、风向和海浪,然后才确定是否横渡海峡。当时没有天气预


一个旧港口流淌了闽台几代人的悲欢,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

上一篇:诏安客家迁台史话 下一 篇:第十五届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开幕

相关文章列表:闽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