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风俗习惯网 >> 闽台风俗 >> 两岸同宗同文一脉牵

两岸同宗同文一脉牵

时间: 2013年05月29日 来源:台湾习俗 作者: 闽南风俗 浏览次数:

两岸同宗同文一脉牵导读:
          王一雄 吴其谋  汤毓贤  文/图  1月3日,东南卫视热播《唐山·台湾》,它再现唐初与唐末中原百姓两次由固始向闽越大移民和开发闽南的历史,重点展示了闽南人民开发和建设台湾的艰辛历史。充满血泪

两岸同宗同文一脉牵

 两岸同宗同文一脉牵

两岸同宗同文一脉牵

 两岸同宗同文一脉牵
  
    王一雄 吴其谋  汤毓贤  文/图
  1月3日,东南卫视热播《唐山·台湾》,它再现唐初与唐末中原百姓两次由固始向闽越大移民和开发闽南的历史,重点展示了闽南人民开发和建设台湾的艰辛历史。充满血泪的历史,扣人心弦的故事,再次拨动了两岸民众内心深处的“根”弦。现在,“唐山过台湾”再次成了两岸民众热门话题。云霄县博物馆汤毓贤研究员说:“闽南和台湾祖根在河南固始,两岸民众大都是河洛人。其实,‘唐山过台湾’是一部闽南迁台民众开发、建设台湾的血泪历史。”
  发生在唐初与唐末的两次固始向闽越的大移民,在中原迁民史上占有突出而重要的位置。其规模声势之浩大,迁徙目标之集中,入居地区之广阔、其后裔日后播迁台湾和海外数量之庞大,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绝后的。唐代盛时,声誉远播海外,所以他们移居台湾以及东南亚和欧美各地的后裔,便以“唐人”自称。“大唐江山”被简化为“唐山”,成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对祖国或故乡的一种习惯称呼,并由此生发出一些带有“唐人”的地名和关于“唐山”的故事传说。海外华人华侨聚居地因之被名以“唐人街”、“唐人町”,台湾民众称大陆移民到台湾开基为“唐山过台湾”。尽管斗转星移,岁月流逝,侨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却世代相传:“记住我们的祖先来自唐山!”时至今日,台湾同胞从没有人会忘记:“自己的根就在海峡彼岸。”
  闽南人是河洛人
  说起福建漳州的历史,必说到固始。固始是树根,漳州就是那树上的枝叶。固始位于古代中国河洛地区的中心地带,“河洛”是指黄河和洛河,居住在河洛一带的民众被称为“河洛人”。唐朝初年,固始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时隔200年后,也就是唐末,另一批固始人入闽。福建的历史由此改变。
  唐初固始先后有82姓、万名府兵及家眷入闽征战。这与其说是奉诏的军事行动,不如说是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移民。他们的姓名,连地位卑下的兵卒也有记载。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陈政、陈元光父子奉诏带兵入闽平乱,设州置县,中原诸姓将士从此定居闽粤并繁衍后代。陈元光将军于漳州兴办府学,通商惠工,修筑水利,指导农耕,致力传播中原文化与生产技术,使当地原始落后的“刀耕火种”农业生产大有改进;制陶、冶金等手工业生产的技艺也由此得以提高和发展,军民的物质生活大有改善,惠泽社会大众;同时,他还倡导随军入闽的将士携眷落籍漳州,鼓励年青一代军人及军眷与当地民众不分民族进行联姻结亲。在日常生活上、语言交流中,中原府兵惯用“河洛古音”(即古代汉语音韵、语言方式)与当地民众交流,直至让河洛话成为闽南、粤东及周邻地区通行的语言(也就是成为当今的闽南语系,包括潮汕话在内)。从而不仅维护了国土的统一,使国家的政令畅通,而且使各民族融洽团结,互济互惠,安居乐业。为此,闽南人也称“河洛人”。
  陈政父子入闽二百年之后,改写闽地历史的另一支强力群体也来自固始,即在后梁时天高皇帝远统治福建的“闽王”王审知。唐末,江淮动荡,中唐时任固始令的王晔的后人王潮与其弟王审邽、王审知以才干闻名乡里,带领乡民27姓5000人进入闽地。唐光启三年(公元886年),王审知被朝廷封为闽王。他推广中原文化,还在武夷山种植茶林1000多亩,开辟泉州港,使物贸直通海外。
  随着众多开漳将士后裔陆续自闽南播迁开去,河洛话(即闽南话)成了中原南下的群体标志——早期播迁入粤者称为“河佬话”或“福佬话”;后期播迁入台湾者称为“闽南话”或“台湾话”,传入东南亚及海外者称为“唐人话”。追本溯源,不管是闽南话、河佬话、福佬话,还是台湾话或唐人话,都与唐初开漳将士传播的中原话、河洛话一脉相承。同时,也产生闽南方言。闽南文化也是如此。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变迁中,固始民众尤以移居闽、粤、台、港澳和东南亚地区最多。固始因此成为众多闽粤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的祖根地之一,成为独树一帜的“唐人故里”,并且造就了“台胞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怀固始”的“根亲文化”现象。
  陈政、陈元光、魏敬等开漳先贤先后逝世,云霄民众分别建立陈将军庙、威惠庙、魏妈纪念堂等庙宇祭祀他们。在固始,当地民众也建立祠堂庙宇纪念开漳先贤,建有云霄庙纪念魏妈,建陈氏将军祠堂纪念陈元光。这些庙宇就是固始与闽南和云霄同宗同文,一家亲的最好见证。据了解,在长达十几年时间里,漳州、云霄每年都有几十批宗亲来固始寻根谒祖。1987年秋,当年戍闽将士屯军建宅之地——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与固始缔结为友好县。同时,云霄县向固始县捐建了陈元光跨马征战石雕像。此后,台港澳同胞和华侨华人回固始寻根的越来越多。
  “唐人”开发台湾
  闽南包括云霄民众大规模向台湾迁移,是从明朝开始。明朝天启元年,颜思齐、郑芝龙等开发台湾,招募不少闽南人到台湾屯垦定居。郑成功于1661年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又带去了大批闽南人移垦台湾。
  根据史料记载,从1648年以后的300年间,大陆民众向台湾移居大约形成四次高潮。第一次是明清之交,随郑成功移居台湾的军民;第二次是康熙、乾隆年间迁往台湾的渔民;第三次是太平天国年间,因躲避战乱而移居台湾的福建南部民众;第四次是1945—1949年间随国民党政权迁往台湾的军民。  
  迁居台湾的大陆民众属开漳将士后裔最多,其中闽南漳州移民占多数。开漳将士这个早期移民群体在此后的几百年间陆续外迁到毗邻的台湾岛和东南亚各地,繁衍生息成为庞大族群。随着闽南漳州移民的迁徙向台湾和东南亚等地继续传播,闽南话就成了台湾和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最主要语言。他们都讲闽南话,并且大多讲的是近于漳州腔的闽南话。他们仍保持唐初开漳以来世代相传的河洛话,并多以“河洛人”或“唐人”自豪,把祖籍地称为“唐山”,故有“唐山过台湾”、“唐人遍天下”的史实。
  据有关资料统计,台湾人口较多的100个大姓姓氏中,就有63个姓氏的《族谱》资料上载明其祖籍河南。这些祖籍河南的“河洛郎”族群,多数又是“开漳将士”后裔。至今在闽台地区一些存留家谱的家庭中,依旧能读到其先祖来自光州固始的字句。为收复台湾立下汗马功劳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其先祖也是“自光州固始县入闽”。这不仅写在族谱里,而且还刻在了墓志上。
  这些开漳将士的后裔凭借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开疆拓土、勇于拼搏的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力地促进了台湾的发展,并逐渐在当地经济、政治生活中占据主流地位,同时“河洛文明”和“开漳文化”也成为当地的主流文化,使台湾政治法律关系上历来与福建联系在一起,历史上曾隶属于福建。这就是漳台之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法缘久的重要原因。
  两岸共尊“开漳圣王”
  在台湾,民众传承着与漳州一带共同的“开漳文化”,纪念唐朝开漳圣王陈政、陈元光父子。目前台湾祀奉开漳圣王的庙宇超过300座。在“开漳圣地”云霄,将军山、威惠祖庙、点将台、漳州巡衙遗址,更成为朝圣的地方。每当正月十五,人们就会举办模拟当年将军巡察民情的巡安民俗活动,缅怀先贤,增进亲情,千余年来长盛不衰。
  固始、云霄与台湾同宗同文,文化和语言均一脉相承,而“开漳圣王”陈元光是功绩卓著的中原文明传播者。为此,海峡两岸共尊“开漳圣王”。2007年3月,在首届中国云霄国际“开漳圣王”文化节期间,豫闽台三地有关专家、学者召开“开漳历史文化研讨会”。去年12月,河南召开“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豫闽台三地有关专家、学者交流开漳历史文化研究成果。

  图①云霄县(左)向固始县捐赠书画和修建陈元光雕像的善款。
  图②③云霄县威惠庙、台湾宜兰县的威惠庙主要奉祀开漳先贤陈元光。
  图④云霄县的魏妈纪念堂,主要奉祀开漳先贤魏敬。


两岸同宗同文一脉牵,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

上一篇:元宵夜 跨火过 下一 篇:泉台同根 数数宫灯

相关文章列表:两岸 同宗 漳洲 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