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年俗衍变(5)
辞旧岁 贺新正 核心提示:中华民族过年,起于汉代太初历制定之时,传统的年节从腊月做尾牙开始到元宵结束。由于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的不同,年俗并非一成不变,闽台由于“五缘”的关系,大同小异
正月初七为“人日节”,据说人日若天气晴好则兆平安,若天阴则兆瘟疫。这一天又为“七煞”之日,诸事不宜,尤忌远行。旧时漳厦有用五谷和蔬菜做成“七样羹”、”七宝汤“之俗。一般有萝卜、大葱、芹菜、厚合、春菜、韭菜、菠菜等,寓意清清白白、聪明勤劳、内外和合、钱财有剩、寿命久长、飞黄腾达……泉郡则煮一锅放有多样佐料的面线,并加甜粿及鸡鸭蛋。初八为“谷日”,是日晴兆谷物丰收,阴兆谷物荒歉。因接下来两天要礼天敬地,外出的人会在初八赶回家团聚参拜,谓之“完全”。
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对天公地 敬畏有加。闽台尊称玉皇大帝、土地神为“天公祖”、“土地爷”。天公生的诞辰在正月初九,从子时起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点天公灯,门口高高叠起“三界桌”,上下摆着五牲和斋品。人们向天公顶礼膜拜,祈求保佑新年风调雨顺、家运荣昌。这一天禁止挑水担肥,不得将便器和妇女下衣等不洁之物置于露天。初十土地神生日,禁舂米、劈柴、掘土,须办牲醴、粿品、青果以敬。十一日,人们以礼天敬地留下的牲醴大快朵颐,俗称“吃福”,有祈福寿之意,席上还得有韭菜和豆腐,以期富足发财。玉皇大帝乃是道家由帝制演绎而来,在人间帝制寿终正寝后,天公之敬亦随之被淡化,至于土地爷,城里人的诚敬大不如乡下人,但遇有动土,还是会拜拜的。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它标志着农业生产即将开始,明清时从官府到百姓都很重视这一节日。有司预塑春牛并芒神于东郊,立春前一日,正官率属俱穿蟒袍补服行二拜礼,三献簪花,上席酒三巡。属官先行,长官次之,春牛随后,迎至仪门外,土牛南向,芒神西向,是谓“迎春”。当仪仗走过时,“士女纵观阗塞街市,竞以咸米红糟抛打春牛,市中多鬻春鸡春饼之属”。到立春本日,先以一人执旗鸣锣游走四厢捷报春魁,而
闽台年俗衍变(5),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
上一篇:漳台歌谣同一辙 下一 篇:闽台开漳圣王祭祀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