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风俗习惯网 >> 闽台风俗 >> 福建原始宗教的文化内涵——以昙石山文化为例(7)

福建原始宗教的文化内涵——以昙石山文化为例(7)

时间: 2013年05月21日 来源:宗教文化 作者: 宗教文化 浏览次数:

福建原始宗教的文化内涵——以昙石山文化为例(7)导读:
福建原始宗教的文化内涵——以昙石山文化为例 钟礼强 (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原始时代,人们往往把自然现象超自然化,迷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万物,并

陶器。这类彩陶,除了在闽江下游地区有较集中出土外,在东北部直至浙南的瑞安等地,东跨海峡到达台湾,南至厦门地区均有发现。
这说明“闽台区”具有显著统一特征的文化,几何印纹硬陶在陶器中已占了主导地位。据1959年全面普查的结果,在当时全省共发现遗址就达一千多处,它们多数都有印纹硬陶出土。这些几何印纹陶文化遗存的主人,便由他们的各亲属部落进而融合成为民族(闽越族)。其某些几何形纹样(例如:曲折纹就有可能是眼镜蛇身上黄白色横带纹的简化,方格纹或菱形纹又可能是五步蛇或玉斑锦蛇身上花纹的简化和演变等等),与氏族的蛇图腾信仰有关,应是昙石山人遗俗的反映。
研究表明,福建的原始宗教在昙石山先民中已有明显表现,并一直伴随着历史进程深化、流传,成为研究福建宗教的源头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李永宪.西藏原始艺术[].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3]韩康信,等.闽侯昙石山遗址的人骨[].考古学报,1976(1).
[4]潘其风.福州闽侯县昙石山遗址第八次发掘出土人骨的观察研究[].南方文物,2000(1).
[5]韩康信,潘其风.我国拔牙风俗的源流及其意义[].考古,1981(1).
[6]昌潍地区艺术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7(4).
[7]春成秀尔.拔牙の意义[].考古学研究,1979(1).
[8]华西.仡佬族的民族来源和迁徙[].民族研究,1960(6).
[9]福建省博物馆.闽侯昙石山遗址第六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6(1).
[10]陈存洗,陈龙.闽侯昙石山遗址发掘新收获[].福建文博,1983(1).
[11]中国科学院考古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12]石兴邦.半坡氏族公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
[13]西安半坡博物馆,临潼县文化馆.1972年春临潼姜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3(3)
[14]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永昌鸳鸯池新石器时代墓地的发掘[].考古,1974(4)
[15]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密山县新开流遗址[].考古学报,1979(4).
[16]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7

福建原始宗教的文化内涵——以昙石山文化为例(7),文章来 源于惠女风情网

上一篇:闽台信众最多的医药之神 下一 篇:五缘”根深 闽台交流一衣带水

相关文章列表:昙石山 宗教文化 福建 厦门大学 艺术